從細雨綿綿的4月天,經過炙熱的8月,直至寒冷的12月,臺北10度。無論晴雨,KIT全臺各地的訪員帶著建立臺灣幼兒發展資料庫的熱血,在千萬人中尋找您。有時受到您熱情的款待,一杯熱茶溫暖了訪員身體和心情;更有許多次聽見父母親眉飛色舞地訴說孩子成長的喜悅,而深受感動;偶而也會碰到不得其門而入的時刻,那時總想起,努力的初衷就是:「為了遇見您!」,這份使命感把當下的焦急化作繼續的動力。一直到平板的螢幕上顯示「成功完訪」,訪員才確定完成了這次任務。孩子成長的珍貴資料傳輸到計畫總部,總計畫的工作才正要開始… …
總計畫的辦公室裡,有一批研究人員是訪員最堅強的後盾。他們忙著解決訪員們遇到的問題,並將每次要交到家長手中的資料及帶有心意的禮品按批次郵寄。另一批研究人員在密集檢查訪員回傳的資料,數千筆資料中,經過多次的分析及透過各種方法排除了漏答和誤答的資訊,剩下萃取出的精華,有如價值連城的黃金。
臺灣幼兒發展資料庫的第一期因為有您的參與,3個月大孩子們與3歲大孩子們的成長紀錄順利建置。雖然,要填滿這個寶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您的扶持下,我們有信心在這三千個日子裡陪伴您,繼續走遍臺灣的都市與鄉間,將一個個孩子在不同月齡瞬時的樣貌,收進「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裡,成為臺灣制訂托育相關政策及呈現臺灣本土育兒歷程最有力的大數據。
以下就來介紹KIT寶寶的家庭狀況: 註:點選圖片即可查看圖表
希望看了以上的介紹,您能更了解 KIT 計畫,下一期將有更多幼兒發展上的資料與您分享,敬請期待。
本研究的總計畫主持人張鑑如教授,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00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研究專長為兒童語言、兒童讀寫和兒童發展。張教授當年從臺大外文系畢業後,因對兒童發展和教育工作有濃厚的興趣,遠赴哈佛大學攻讀兒童語文教育碩士和博士學位,成為國際知名兒童語文研究大師Dr. Catherine Snow的入門弟子。
在美就讀博士班期間,曾參與美國國家衛生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支持,由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與波士頓兒童醫院聯手執行的兒童發展研究計畫。回國十多年來,執行國科會/科技部多項整合型研究計畫,有豐富與國內外學者研究合作的經驗。工作之餘,喜歡小孩、聽故事和閱讀童書。
一直一直往下挖(親子天下)
撰文/師大人發系黃迺毓老師
兩個小男孩在地上挖個坑,還說他們「是做大事,不挖到奇妙的東西就不停手」!挖著挖著,兩度「經過」巨鑽,然後回到看起來像原來一樣的生活,其實已經不一樣了,尤其是小男孩的生活經驗給他們更堅固的信心和健康的體魄。
幼兒發展資料庫的建置是一件比挖地洞更辛苦百倍的過程,如果考量投入的人力、時間、和費用,到底我們想挖什麼寶呢?我們會挖到什麼寶呢?
小男孩的動心起念其實很單純,他們憑著信心,帶著簡單口糧和飲料,努力的付諸行動,即使灰頭土臉、腰酸背痛,挖了一段時間,他們曾討論,並且想到或許需要一些修正調整,沒變的是他們仍同心協力繼續挖,何況還有小狗當啦啦隊。
長期追蹤資料庫最後會挖到什麼寶物呢?我們將會有一個探討臺灣孩子發展和其成長環境的大數據,這筆龐大的數據可以作許多分析,甚至跟國際的數據比較,讓關心社會未來的人看到哪些因素對孩子的成長是關鍵的。另一個價值是,過程中,由於許多人力的投入和參與,臺灣社會將有許多關心幼兒福祉的人,因為這些人加入提供資料的行列;也會有許多研究臺灣孩子的研究人才,其價值超過鑽石萬倍。
這是一件大事(有價值的事),也是個辛苦的過程,但是我們可以期待發現奇妙的收穫!
聽聽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