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Newsletter

邁入了2020年,相信每一個家長對孩子都有一些新的期許。KIT計畫的工作團隊也期許每一位孩子在新的一年裡,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本期電子報我們會介紹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立的TransMONEE資料庫(Data on childre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nd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透過本期的國外資料庫,我們可以看見建置資料庫能夠提供在地的經濟與社會指標,可以提供政府等機構,施政與各項措施實施的參考。本期的人物專訪是KIT托育組的廖鳳瑞教授。廖教授為本計畫的共同主持人,對於學前幼兒教育、課程與評量,無論在實務、研究或政策參與上都有豐富的經驗,有利於規劃與執行本計畫幼兒教保環境與經驗調查資料的蒐集。

最後,我們要介紹一本適合爸爸陪同共讀的童書-和爸爸一起讀書。家長可以和小朋友一起聽聽這個故事。

希望您會喜歡我們為您準備的內容喔。祝福各位2020年平安喜樂、健康有活力!

本期電子報要來介紹 TransMONEE資料庫,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Innocenti Research Centre(現在的Office of Research – Innocenti)於1992年建立。建立TransMONEE資料庫的目的在追蹤、分析、與檢視中歐、東歐、與獨立國協地區等發展中國家的兒童與家庭之狀況。

此資料庫的資料乃由中歐、東歐、與獨立國協各國國家主計處(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s) 與UNCEF地區研究中心合作負責蒐集與統整,提供該地區28國164項經濟與社會指標。這些指標被區分為10大項目,包含人口、出生率、兒童與母親死亡率、平均壽命與成人死亡率、家庭形成、健康狀況、 教育、兒童保護、犯罪率、與經濟狀況。這些資料的收集與整合,有助於國際間對此地區的兒童與婦女生活情況之了解,並提供該地區政府、學校和社會機構政策和相關規定的參考。對於有興趣探討經濟與社會政策如何影響兒童、婦女、與家庭發展的研究者,這個資料庫也提供了個人層面以及社會、國家層面的豐富資料。

UNICEF:https://www.unicef.org/

認知組
孩子正在玩某件物品,當您說服孩子做其它事情時,孩子能夠停下來。

孩子能夠聽從大人建議,停下手邊工作去做另一件事,表示孩子已經能夠展現某種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夠自主地停止進行中的行為並轉換到另一個行為。從我們調查的資料看起來,1歲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個別差異極大,有兩成孩子還完全無法在題目設定的情境中展現自我控制能力,但也有兩成的孩子已經能夠純熟地聽從大人建議轉換行為表現。

語言組
孩子能辨認出生活環境中不同的聲音。

孩子生活環境中充滿著不同的聲音,例如媽媽爸爸說話的聲音、小狗小貓的叫聲、交通工具發出的聲音、開門關門的聲音…。如何聽出生活環境中不同聲音的差異,且能辨認出這些聲音的意義,例如「啾啾」是小鳥的叫聲,「叭叭」是汽車按喇叭的聲音,是早期聽覺和語言發展的重要歷程。在我們所研究的滿周歲的孩子中,大約只有四成 (41.8%)的孩子有時能做到或完全能做到,近六成(58.1%)的孩子才剛表現出這個能力,或完全還不能做到。表示要辨認出生活環境中不同聲音的能力,多半的孩子在1歲時還不成熟,需要時間繼續發展。持續提供不同環境聲音的接觸經驗,對孩子的聽覺和語言發展是有幫助的。

身體動作組
會自己把東西從一隻手換到另外一隻手上。

孩子的抓握和手部操作能力在嬰兒時期的發展尤其重要,是奠定孩子未來日常生活技能(如書寫、穿脫衣物、如廁)的重要能力。這次我們分析了1歲的孩子是否能「會自己把東西從一隻手換到另外一隻手上」,從資料中發現絕大部分的1歲孩子都已經對這個技能十分的熟練,極少孩子是完全不會的。

身體動作組

社會情緒組
帶孩子去打預防針,孩子看到醫生╱護士拿出針頭,預告將打針時,會有害怕、緊張的樣子。

本期要來了解幼兒發展資料庫1歲孩子的情緒表達情形。在這群受訪的1歲孩子中, 有近6成的孩子在看醫生時,看見針頭、預防針,從不或很少表現害怕與緊張的樣子;另外有近3成的孩子則會經常或總是表現出害怕、緊張的情緒。由此可見,在1歲時,部分孩子慢慢可以透過過去經驗,反應出自己的情緒。

社會情緒組

家庭組
餵孩子時的情形

家庭組

我們發現,絕大部分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在餵1歲的孩子吃東西時,會經常看著孩子(94.8%),只有少數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很少或有時會看著孩子。另外,當餵1歲孩子吃東西時,也只有1成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會讓孩子看電視/電腦或玩平板/手機,9成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不會如此做。

托育組
對於孩子出現特殊狀況時的反應

托育組

我們發現,絕大部分的教保人員,在與3歲的孩子互動時,會仔細傾聽並愉快回應(97.7%)。另外,在事情忙亂而孩子出現問題或特殊狀況時,有6成的教保人員不會對孩子比較兇或沒耐心(60.1%),但仍有4成的教保人員會這麼做。

本期電子報要介紹的是任職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的廖鳳瑞教授,廖教授為本計畫共同主持人。研究主要領域為幼兒教育行政與政策、幼兒教育課程成效評估、幼兒學習評量與幼兒經驗課程,以及幼小銜接。實務上曾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實驗幼稚園園長四年、臺北市公私立幼稚園評鑑委員及教育部公私立幼兒園輔導委員多年,並參與教育部多項幼教政策的研擬與執行。近年來,接受教育部國教署委託研擬及推廣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幼兒學習評量系統,並投入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宣講與輔導行列。這些經驗增加了廖教授對於幼兒教育課程實務、幼兒學習經驗及學習品質、幼兒學習評量各面向的熟悉度。

廖教授曾因對「幼小銜接」所觸及的課程文化議題,持續進入小學及小學一年級現場參與觀察,探討及分析小一教師的課室文化及其對小一兒童的生活適應、學習歷程及結果的意義,這些經驗擴增了廖教授對於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的課程實務及學習經驗的探究角度。對於0-8歲幼兒教育及小學低年級的課程,廖教授無論在實務、研究或政策參與上都有豐富的經驗,有助於掌握我國小學低年級教育的議題,進而有利規劃與執行本計畫子計畫三「6-8歲兒童家庭及學校環境品質與經驗」及擔負北部地區召集人之責,協助蒐集北部地區的調查和個測資料。

和爸爸一起讀書(維京)

撰文/師大人發系黃迺毓老師

人不是當了父母以後才開始想像自己要當什麼樣的父母。 人必須經過九個多月的懷孕期,這將近三百個日子裡,「孩子」已經開始不分日夜的跟著媽媽,也在爸爸的生活中注入了責任感。到底,我們想給孩子的幸福,落實在生活裡是何種實況呢?也許有人會想多攢些錢,因為開銷勢必增加。有人為了學區而想換房子,或搬到比較方便育兒的地方。

這本書第一頁到最後一頁大約三十年吧?從作者回憶童年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和爸爸一起看書的時光。然後,隨著女兒的成長,爸爸先是拿著書朗讀給她聽,後來女兒會自己朗讀了,父親就享受聽她朗讀,讓書本一直在他們的生活裡,扮演著聯繫和互動的角色,即使女兒離家就學了,他們依舊可以透過電話聊書。

時光芢苒,女兒也當了媽媽,閱讀仍是他們親子之間的「必需」,只要打開一本書,親子一起走入閱讀的世界,兩方就在書中一起遨遊,共度幸福時光。

最後,老父親臥床,父女倆依舊「共讀」,尤其看到女兒在父親病榻前朗讀詩篇二十三篇時,很難不哽咽。這位睿智的父親不但給了女兒最珍貴的禮物,也給了她最增值的遺產。

聽聽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