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Newsletter

晃眼之間已經來到2020年的夏季了,新冠肺炎疫情也愈趨緩和,相信家長們皆已預備好帶孩子們出遊踏青的行程了。本期為大家介紹由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Centre for Longitudinal Studies執行的British Cohort Study (BCS)一項長期追蹤研究計畫。這項計畫從1970年開始,持續追蹤人類生命歷程的生理、教育、社會、經濟等種種面向。這類型的長期調查增加了我們了解人類發展的深度及的廣度,也提供研究者更多可以探討的議題。

本期的人物專訪是本計畫負責語言發展與評估工具研發的劉惠美教授。劉教授對於媽媽與嬰幼兒的語言對話品質有深入的分析,並提倡媽媽語中的特殊音調變化和誇大語音特質對促進嬰幼兒語言發展的正向助益。劉教授所編製之「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臺灣版)為國內外用以評估0-3歲華語嬰幼兒語言能力最普遍的工具。劉教授對於研發本計畫具有信度和效度之兒童語言發展評估工具有重大的貢獻。

最後,我們要介紹一本文字很少,小朋友可以自己看圖說故事的童書-抱抱,家長與小朋友可以一起暢遊在書中,享受閱讀的樂趣。祝大朋友與小朋友暑假愉快,平安健康。

本期電子報要介紹的國際資料庫是British Cohort Study (BCS),該資料庫為英國在1970年開始的一項長期追蹤研究計畫,由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Centre for Longitudinal Studies執行。該計畫蒐集17,000多名在1970年4月5日到11日那一週誕生於英國的嬰兒資料,並於1970、1975、1980、1986、1996、1999/2000、2004/2005、2012、2017進行追蹤調查。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研究,目前這些追蹤的對象已經50歲了。該計畫初始的研究重點是出生時健康醫療相關的資料的蒐集,隨著研究的進行,逐漸擴大研究的範疇,資料蒐集的面向涵蓋生理、教育、社會、經濟等因素。除了一般追蹤資料的蒐集,該計畫特別在受訪兒童2歲及3.5歲蒐集胎兒時期的營養攝取和早期發展的關聯,在21歲蒐集了語言、數學測驗成績,另外在2008-2009年針對樣本中的雙胞胎進行一次調查。這些新增的資料增加了研究的廣度,提供研究者更多可以探討的議題。目前使用BCS資料的研究總共發表超過了770多篇的報告。

UNICEF:https://cls.ucl.ac.uk/cls-studies/1970-british-cohort-study/

認知組
孩子能夠知道玩具的影像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我們在2018冬季刊介紹過大部分的孩子在3至6個月大時都還無法建立影像和聲音之間的連結,隨著孩子成長到1歲,開始有愈來愈多的孩子能夠出現這個行為。表示孩子整合來自不同感官訊息的能力愈來愈好,而這也帶動了孩子在其它面向(例如:語彙學習)的發展。

語言組
孩子翻書的方向是正確的。

尚未進入國小就學的孩子,雖然大部分還不識字,也還無法獨立閱讀,但讀寫萌發的能力已逐漸在發展中,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各種能促進讀寫萌發的環境和活動是重要的。沒有閱讀經驗的幼兒,對書本和文字會很陌生,他們可能不知道書本要如何正確的翻閱,也不知道一段文字要從那裡讀起。要能正確的翻書,必需要有閱讀的經驗,瞭解書本的功能,並知道書本的閱讀方向。在我們所研究1歲的孩子中,大約87%的孩子完全無法做到正確翻閱書本的方向,可見這項能力還需要長時間來培養。而持續豐富孩子的閱讀經驗,例如接觸書本、翻閱書本等活動,對促進孩子書本和文字的概念是有幫助的。

身體動作組
會自己手握著杯子喝水。

前幾期的電子報提過,孩子的抓握和手部操作能力在嬰幼兒時期的發展尤其重要,是奠定孩子未來日常生活技能的重要能力,而爸爸媽媽們也希望孩子能在生活自理上能夠逐漸獨立。這次我們分析了1歲的孩子是否「會自己手握著杯子喝水」,從資料中發現超過半數的孩子都還不會,或是不太熟練,顯示這個動作需要比較多的肌耐力,除了抓握的肌肉力量外,也要有足夠的耐力來維持拿水杯的姿勢。

身體動作組

社會情緒組
幼兒對於家長的依附與信任感。

社會情緒組

本期我們要來了解1歲孩子對父母的安全依附狀況。在受訪的1歲孩子中,有近八成的孩子在父母離開身邊時,總是或經常會轉頭尋找父母的身影。另外,對於接近那些原本讓孩子害怕的東西時,有近六成的孩子沒有辦法因為父母說「沒關係」,就去接近原先害怕的東西。僅四成多的孩子是有時或經常可以因父母說「沒關係」,而去接近原本害怕的東西。由此可見,1歲的孩子對於父母的依附行為仍在持續發展階段,但已能以父母為安全堡壘,嘗試探索新事物。

家庭組
我親親或抱抱這孩子

我們發現,絕大部分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很經常親親或抱抱1歲的孩子(86.5%);若把很經常與經常相加,則佔98.6%;然而也有1.4%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較少親親或抱抱1歲的孩子。

身體動作組

托育組
保母和家長之間的關係

托育組

1歲孩子的老師/保母和家長之間的關係非常良好,96.6%的老師/保母覺得家長肯定自己、認為自己是好老師/保母;老師/保母對家長的看法也同樣正向,90.1%的家長認為老師/保母視自己為好家長。家長和老師/保母是嬰兒時期的兩個主要照顧者,彼此有正向關係為孩子的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

本期電子報要介紹的是任職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的劉惠美教授。劉教授為本計畫「嬰幼兒語言發展與評估」子計畫的共同主持人,負責本計畫幼兒語言發展評估工具的研發,學術專長為語言發展、溝通障礙和聽覺障礙。劉教授對於媽媽與嬰幼兒的語言對話品質有深入的分析,並提倡媽媽語中的特殊音調變化和誇大語音特質對促進嬰幼兒語言發展的正向助益。近年來劉教授持續關注遲語幼兒和語言障礙兒童的長期追蹤研究,試圖找到可以預測語言發展和障礙的早期鑑定指標。此外,劉教授等人所編製之「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臺灣版)為國內外用以評估0-3歲華語嬰幼兒語言能力最普遍的工具,也是國內早期療育單位經常運用的語言評估工具之一。劉教授對語言測驗的編製經驗有助於達成本計畫研發具有信度和效度之兒童語言發展評估工具的目標。

劉教授的中英文學術著作豐富,且都發表於嚴謹審查之一流學術期刊,曾經獲得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所執行的科技部計畫也獲得「優秀年輕學者計畫」,為兒童語言發展與障礙領域的優秀研究人才,其學術專長可協助本計畫探討幼兒語言發展相關議題。

抱抱(上誼)

撰文/師大人發系黃迺毓老師

您應該聽過「五種愛的語言」吧?肯定的言語、服務的行動、真心的禮物、精心的時刻、身體的接觸。牽手、擁抱、摟肩都是一種身體的接觸,有國外研究指出:每天被喜歡的人擁抱,能降低感冒的機率。

這本書很言簡意賅,從起頭到末了,就是「抱抱」兩個字,書中的小猩猩一路索抱,雖然也有別人的父母給抱,但是再怎麼樣都沒有自己的媽媽抱抱那麼滿足。 我聽過一個小男孩向爸爸索抱,爸爸有點難為情,溫和的問:「為什麼要抱?」孩子回答:「因為我需要啊!」當然他也得到了爸爸心甘情願的抱抱。每想到那一幕我都很感動,抱抱,是肢體語言,代表著我全然的接納你、全心的肯定你,我願意滿足你的需求,即使我有點害羞,我願意放下矜持,向全世界宣告:我屬於你,你也屬於我!最後,小猩猩在媽媽的擁抱中心滿意足,令人欣喜無比,難怪孩子們百讀不厭。

聽聽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