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已感受到氣溫慢慢轉涼,樹葉在變色了呢?很快的已經邁入了2020年的秋季,提醒大家注意穿著以避免感冒咯!本期帶來的資料庫介紹為 Child Trends,為美國的非營利研究組織。宗旨在透過研究、服務與政策倡議來改善兒童與青少年的生活品質,並促進他們的發展。透過統整分析與兒童相關的統計資訊及學術論文資料,建立了線上的資料庫,以增進社會大眾對兒童發展之了解。
本期的人物專訪是鄭青青副教授,目前擔任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為本計畫先期研究教保子計畫的共同主持人,並擔任本計畫第一、二期研究的中部地區召集人。鄭副教授長期參與跨領域跨階段別之研究團隊運作,在研究成果上,展現跨領域與跨階段別之特色。近年來研究成果可分為「數位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幼兒教師專業發展」與「幼兒園課程品質與學習成效評估」三大面向。
最後,我們要介紹一本童書«有一天»,這本小書的作者真摯而細膩的訴說著每個媽媽的育兒經驗。一幕幕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甜蜜回憶,享受著小生命帶來的滿足與喜悅。
本期為大家介紹的資料庫為 Child Trends ,為美國的非營利研究組織。宗旨在透過研究、服務與政策倡議來改善兒童與青少年的生活品質,並促進他們的發展。Child Trends 的研究人員從1970年開始,統整分析全國與兒童相關的統計資訊及學術論文資料,建立了線上的資料庫。資料庫的內容非常多元,包含貧窮兒童、兒童福利、嬰幼兒發展、教育、親職與教養、健康狀況、兒童福祉指標、婚姻與家庭、正向行為、態度和關係發展、就學準備、青少年性行為與未成年懷孕、青少年發展等相關議題。此資料庫提供與分析影響兒童發展之各項相關因素,再以簡單易懂的文字與圖表呈現,以促進社會大眾對兒童發展之了解。政府、學者、媒體、和各階段兒童服務機構也可以透過資料庫裡的實證研究資料和分析結果,做為施政和教育應用的參考,以增進兒童與家庭福祉。近期Child Trends更透過臉書、Twitter、Youtube等社群媒體,將相關的研究發現更有效的觸及大眾,達到教育與政策倡議的目的,大大增加了資料庫的效益。這些資料庫的建置與發展,都是值得國內資料庫參考,也是KIT未來努力的目標。
Child Trends:https://www.childtrends.org/
認知組
在公共場合,當您要求孩子降低音量時,他能夠立刻降低音量並且至少維持數分鐘。
孩子能夠聽從大人要求,降低音量並至少維持數分鐘,表示孩子已經能夠展現某種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從我們調查的資料看起來,有七成的1歲孩子,尚未在行為上展現其自我控制能力,但隨著孩子年紀增長,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愈來愈好,到了2歲,已有四分之一的孩子能夠在大人的提醒下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語言組
孩子會發出類似ㄅㄚ、ㄇㄚ、ㄉㄚ的聲音。
在2018年夏季刊,我們呈現過六月齡寶寶在「孩子會發出類似ㄅㄚ、ㄇㄚ、ㄉㄚ的聲音」這一個題目的比例。六個月大的寶寶中,有近三成完全不會發出類似ㄅㄚ、ㄇㄚ、ㄉㄚ的聲音,但只有大約四成五(45.6%)的寶寶可以非常熟練或有時可以做到。然而等到寶寶長到1歲時,只有1.5%完全不會發出類似ㄅㄚ、ㄇㄚ、ㄉㄚ的聲音,而非常熟練或有時可以做到的寶寶加起來已超過九成(91%)。在短短的半年,寶寶的語言發展是相當快速的。大部分的寶寶在1歲時會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詞彙,例如「爸爸」「媽媽」,相當吻合我們發現超過九成的寶寶能發出類似ㄅㄚ、ㄇㄚ、ㄉㄚ的聲音的結果。
身體動作組
站著時,會自己過肩單手丟小球。
小球是受到很多幼兒喜愛的玩具,球類的拋接更是簡單又有趣的親子活動。從問卷統計結果可以看到,1歲的孩子中有73.2%對於站著時過肩單手丟小球的動作完全不會,11%的孩子則是不太熟練,僅有少部分的孩子對於此動作熟練。過肩丟小球的動作不僅包含了手部肌肉的抓握力,還需要手臂的力量及身體穩定度相互配合。
社會情緒組
見到我進門時,孩子馬上顯得很高興,會笑或跟我打招呼。
本期我們來了解1歲的孩子對父母的安全依附情形。在受訪的1歲孩子中,有八成多的孩子見到父母進門時,總是或經常顯得很高興,並且會跟父母打招呼。僅有不到1成的孩子沒有表現出這樣的行為。由此可見,大部分1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區辨父母與他人,並且與父母有良好的互動,表現出安全依附的行為。
家庭組
配偶和我在教養子女上是很好的合作夥伴。
我們發現,在孩子1歲大時,絕大多數父母(87.2%)表示「配偶和我在教養子女上是很好的合作夥伴」,可以一起攜手教養孩子;但也有1成(10.4%)的父母表示,配偶不是自己在教養孩子上的合作好夥伴。
托育組
說故事給孩子聽(不看書)。
在孩子1歲時,約一半的保母會口說故事給嬰兒聽,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保母幾乎每天都會說,有18.9%的保母則較不固定,每週說3-4次。相對的,約一半的保母(47.8%)很少對幼兒說故事,其中22.0%的保母幾乎從沒說過,31.2%則很零星。
本期電子報要介紹的是任職於國立嘉義大學幼教系的鄭青青系主任,為本計畫先期研究子計畫「0-5歲嬰幼兒家庭外教保服務、環境、品質與經驗」的共同主持人;在本計畫第一、二期擔任子計畫一:建置「0-6歲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中部地區召集人。
鄭副教授長期參與跨領域跨階段別之研究團隊運作,在研究成果上,展現跨領域與跨階段別之特色。近年來研究成果可分為「數位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幼兒教師專業發展」與「幼兒園課程品質與學習成效評估」三大面向。在數位科技在教育的應用與研究上,從早期關注教師如何在教學上應用數位科技,逐漸轉為關注學習者對科技人員與素材的觀點;在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研究領域部分,專注教師研習主題研擬與研習成效評估,近期並延伸至教師能動性的探究;在「幼兒園課程品質與學習成效評估」層面,則因擔任教育部委辦「幼兒園優質管理推動計畫」、「桃園市幼兒園品質評估工具研擬」與「幼兒學習資料庫第三、第四期計畫」之主持人,對於幼兒園品質與學習成效評估具有豐富的經驗。
透過前述各項研究的進展,鄭副教授對中部地區幼兒園和幼保相關系所老師相當熟悉,對於本計畫執行中部地區調查和個測資料的蒐集相當有助益。
有一天(親子天下)
撰文/師大人發系黃迺毓老師
這本小書的作者真摯而細膩的訴說著每個媽媽的育兒經驗。一幕幕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甜蜜回憶,享受著那小生命帶來的滿足喜悅。這位媽媽陪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當孩子睡著時,她看著沈睡的心肝寶貝,開始想像未來,她知道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生活圈子也會逐漸擴大,生活經驗增加,而總有一天,也會成為人母,生命周而復始,愛,也因此延續著。
發展是一個歷程,有其模式,嬰幼兒期過後就是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不管你願不願意,喜不喜歡,就像一年四季般規律,不會倒帶。這也是為何研究幼兒發展如此的重要,我們希望以科學的方法,記錄台灣幼兒的成長,像拼一個大拼圖一樣, 文字如詩篇般耐讀,有機會與孩子分享後,不妨也將他的照片找出來,談談他成長過程,讓他知道你們多麼珍惜父母角色,人都不完美,很多時候我們會對彼此失望,也很多牽掛,令對方感受壓力,仔細想想,保母、長輩或老師跟孩子的關係多半是一個特定時間,他們的關切都是針對「目前」的狀況,大概只有父母會癡心的想到孩子的一生。Someday 的念頭也是父母的「特權」和「專利」吧?
聽聽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