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孩子需要能理解縱使看不到照顧者,但是照顧者會一直存在的認知,也就是「物體恆存」的概念。我們認為如果寶寶能夠移開遮蔽物來尋找想要的玩具,即表示他已經具備物體恆存的概念了。由KIT的2019夏季第六期電子報中,發現0-4個月大的寶寶尚未具備物體恆存的概念,到了6個月大左右,寶寶開始出現搜尋玩具的行為。一直到一歲時,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夠移開遮蔽物,找出玩具來了。也就是這時候孩子已經理解看不到照顧者時,照顧者還是存在的概念。
當孩子能夠認得照顧者,同時也能理解看不到照顧者時,照顧者不會消失不見,是會再回來的時候,也是親子依附關係建立起來的時期。加上父母給予孩子合宜的正向回應,就更有利於親子間安全依附的建立。在2020夏季第十期電子報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的父母會經常地親親或抱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愛。
透過親子間的這些互動歷程,從KIT的2020秋季第十一期電子報中,我們即發現大部分一歲的孩子看到父母進門時,馬上顯得很高興,會笑或是打招呼。這表示孩子不但認得照顧者,且期待與照顧者一起互動,親子安全依附關係已經形成。
另外,由KIT的2020夏季第十期電子報中我們也發現約有八成一歲大的孩子看不到父母時,會去尋找父母的身影,並在父母的鼓勵下,嘗試去接近那些原本讓孩子感到害怕的東西,呈現出在親子互動時,孩子會以父母為安全保壘來探索外在世界,發展出更緊密的安全依附關係。
另外,隨著個體的發展,孩子的能力愈來愈成熟,與照顧者正向溫暖互動的時間愈長。KIT3月齡至24月齡的嬰幼兒調查資料,即反映出親子間的安全依附關係呈現穩定上升的發展趨勢。
本期電子報介紹的人物是任職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紀博文專任助理教授,在本計畫擔任第三期總計畫之共同主持人。紀老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資訊安全、計算機網路、資訊系統整合。KIT計畫的資料庫安全維護,資料庫資料統合,網路問卷填寫系統,跨波次資料等系統開發,皆是透過紀老師協助把關,使KIT計畫的受訪者和研究人員可以放心無虞的使用系統。
只要我長大(米奇巴克)
撰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黃迺毓教授
「長大,就是每天都盡力的學習和觀察,選擇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這是這本圖畫書的總結,很耐人尋味,不是嗎?
書中小男孩山姆盼望長大,因為他不想做功課,(OS:長大了就是大人了,大人就不必做功課了!?)在與貓咪瓦森的對話中,他們談到所有的生命過程都是從小到大,時時刻刻都很多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大人的細心照顧。我們永遠不會停止長大。即使身體停止生長,心靈仍繼續成熟。
那,長大可以做什麼呢?男孩的目標是成為「好人」,就是用心把事情做好的人。尊重宇宙,有愛和正義感,最重要的是即使長大,都要保有童心。
那,長大可以做什麼呢?男孩的目標是成為「好人」,就是用心把事情做好的人。尊重宇宙,有愛和正義感,最重要的是即使長大,都要保有童心。
這原是法文書,用孩子能理解的眼光看自己的未來,讓長大過程中的艱辛時刻(例如,寫功課)可以因有意義而變得輕省。而且不是以做個「聽話的乖孩子」來走過成長過程,而是以更完全的角度,與天人物我達成和諧,從身體的成長到社會情緒、認知語言的發展,當孩子心裡知道,所有的一切努力都可以幫助他成為自己欣賞的人,成為別人的祝福,長大,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聽聽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