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Newsletter

中秋假期過後,我們已經從炎炎夏日要進入到秋高氣爽的季節了。由於新冠肺炎的趨緩,大家已慢慢回歸正常生活軌道,孩童們也已陸續回校園讀書。不過我們還是不能鬆懈,還是要注意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唷!祈願各位闔家安康,疫情早日結束。

本期帶來的資料庫介紹為英國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s Unit所創立的The ORB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s Research Database。ORB提供了北愛爾蘭地區0~18歲的兒童與少年的照護與托育狀況資料、各類生活紀錄等,為北愛爾蘭地區兒童與少年的各類社會政策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

親子間親密安全的依附關係是個體「社會情緒」發展重要基礎。在本期「孩子發展知多少」單元,將向您介紹幼兒安全依附關係的發展,並和您分享臺灣幼兒從3月齡至兩歲幼兒安全依附的趨勢圖。

KIT在今年八月底3月齡組第三波資料公開釋出供研究者使用。感謝KIT的家長和小朋友多年的支持與配合。相信這些豐富的資料,透過學術資源的共享,可以提供更多臺灣幼兒發展的實證依據,作為政府擬定兒童健康福利等政策的重要參考。

本期電子報的「人物介紹」,要特別介紹KIT研究團隊不可或缺的角色─紀博文專任助理教授。紀老師任職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為KIT第三期計畫共同主持人。KIT特別邀請紀老師參與本計畫,協助計畫資料庫安全維護及系統開發。

最後,我們要介紹一本童書«只要我長大»。這本童書透過小男孩與貓咪的對話,描繪出生命過程中的學習是從小到大,並用孩子能理解的眼光看自己的未來,是一本充滿激勵且對未來充滿憧憬的童書。在這疫情已然成為日常生活的日子裡,希望您和孩子喜歡我們為您們精心挑選的童書,並享受一起陪伴孩子共讀的時光。

 

 

 

 

這一期電子報為您介紹的國外資料庫是英國的The ORB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s Research Database。此兒童與少年研究資料庫在2000年由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s Unit所創立,該單位隸屬於英國政府在北愛爾蘭的Office of the First Minister and Deputy First Minister。這個資料庫提供了北愛爾蘭地區0~18歲的兒童與少年的相關研究,例如兒童的照護與托育狀況、各類生活紀錄等;文獻則包含了期刊文章、書籍、報告、手冊、研討會論文等等,提供北愛爾蘭地區兒童與少年各項社會政策的研究基礎。

ORB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s Research Database: https://www.ark.ac.uk/orb/child.html

 

 

社會情緒
幼兒安全依附關係的發展

親子間親密安全的依附關係是個體社會情緒發展的重要基礎,而這關係的建立是從親子間彼此的互動慢慢建立起來的。從嬰兒出生前,準父母就開始談論這個小寶寶,母親可以由感受到胎動或看到超音波中的影像,想像這個寶寶的樣貌。而從小寶寶出生後,看到嬰兒可愛的模樣,更讓照顧者忍不住地愛上這個迷人的小寶貝。與照顧者建立起安全依附關係,孩子需要發展出幾項能力,同時也需要獲得主要照顧者的正向回應。先來談談嬰幼兒需要具備的能力部分,首先孩子要能認得出他的主要照顧者,可能是母親、父親或是其他家人。從KIT2018秋季第三期電子報中,我們發現3個月大時,大約有六成的寶寶能夠在不同程度上辨識出爸爸或媽媽的臉孔。到了6個月大時,大約九成五的寶寶都可以認出自己的爸媽了。

         

接著孩子需要能理解縱使看不到照顧者,但是照顧者會一直存在的認知,也就是「物體恆存」的概念。我們認為如果寶寶能夠移開遮蔽物來尋找想要的玩具,即表示他已經具備物體恆存的概念了。由KIT2019夏季第六期電子報中,發現0-4個月大的寶寶尚未具備物體恆存的概念,到了6個月大左右,寶寶開始出現搜尋玩具的行為。一直到一歲時,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夠移開遮蔽物,找出玩具來了。也就是這時候孩子已經理解看不到照顧者時,照顧者還是存在的概念。

         

當孩子能夠認得照顧者,同時也能理解看不到照顧者時,照顧者不會消失不見,是會再回來的時候,也是親子依附關係建立起來的時期。加上父母給予孩子合宜的正向回應,就更有利於親子間安全依附的建立。在2020夏季第十期電子報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的父母會經常地親親或抱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愛。

         

透過親子間的這些互動歷程,從KIT2020秋季第十一期電子報中,我們即發現大部分一歲的孩子看到父母進門時,馬上顯得很高興,會笑或是打招呼。這表示孩子不但認得照顧者,且期待與照顧者一起互動,親子安全依附關係已經形成。

         

另外,由KIT2020夏季第十期電子報中我們也發現約有八成一歲大的孩子看不到父母時,會去尋找父母的身影,並在父母的鼓勵下,嘗試去接近那些原本讓孩子感到害怕的東西,呈現出在親子互動時,孩子會以父母為安全保壘來探索外在世界,發展出更緊密的安全依附關係。

         

另外,隨著個體的發展,孩子的能力愈來愈成熟,與照顧者正向溫暖互動的時間愈長。KIT3月齡至24月齡的嬰幼兒調查資料,即反映出親子間的安全依附關係呈現穩定上升的發展趨勢。

         

 

 

本期電子報介紹的人物是任職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紀博文專任助理教授,在本計畫擔任第三期總計畫之共同主持人。紀老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資訊安全、計算機網路、資訊系統整合。KIT計畫的資料庫安全維護,資料庫資料統合,網路問卷填寫系統,跨波次資料等系統開發,皆是透過紀老師協助把關,使KIT計畫的受訪者和研究人員可以放心無虞的使用系統。

 

只要我長大(米奇巴克)

撰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黃迺毓教授

「長大,就是每天都盡力的學習和觀察,選擇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這是這本圖畫書的總結,很耐人尋味,不是嗎?

書中小男孩山姆盼望長大,因為他不想做功課,(OS:長大了就是大人了,大人就不必做功課了!?)在與貓咪瓦森的對話中,他們談到所有的生命過程都是從小到大,時時刻刻都很多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大人的細心照顧。我們永遠不會停止長大。即使身體停止生長,心靈仍繼續成熟。

那,長大可以做什麼呢?男孩的目標是成為「好人」,就是用心把事情做好的人。尊重宇宙,有愛和正義感,最重要的是即使長大,都要保有童心。

那,長大可以做什麼呢?男孩的目標是成為「好人」,就是用心把事情做好的人。尊重宇宙,有愛和正義感,最重要的是即使長大,都要保有童心。

這原是法文書,用孩子能理解的眼光看自己的未來,讓長大過程中的艱辛時刻(例如,寫功課)可以因有意義而變得輕省。而且不是以做個「聽話的乖孩子」來走過成長過程,而是以更完全的角度,與天人物我達成和諧,從身體的成長到社會情緒、認知語言的發展,當孩子心裡知道,所有的一切努力都可以幫助他成為自己欣賞的人,成為別人的祝福,長大,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聽聽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