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過後,我們已經進入春暖花開的季節了呢!天氣開始慢慢回溫,不過還是要注意早晚溫差唷!本期電子報為大家帶來許多豐富的內容,千萬不要錯過!
本期帶來的資料庫介紹為加拿大魁北克省的The Québec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QLSCD) 。QLSCD長期計畫追蹤1997與1998年在魁北克省出生的幼兒。該計畫共分四個階段,蒐集資料涵蓋樣本從5個月到25歲的長期追蹤資料。
家庭是兒童最早接觸到也影響最深的社會環境,兒童會從與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經驗中,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在本期「孩子發展知多少」單元,將向您介紹幼兒與手足互動關係的發展。
本期電子報人物介紹為任職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的吳志文助理教授,為KIT第三期研究計畫新加入的研究成員,其專業為華人本土心理學、家庭心理學、性格心理學、親子衝突與溝通以及青少年自主性發展等。吳志文助理教授在本計畫中擔任家庭環境與經驗之工具研發,以及家庭相關議題的探索。
最後,我們要介紹一本童書«媽媽與我»。這本童書以小女孩的角度看媽媽的成長過程,童書的結尾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勾勒出生命的延續。我們也能從小女孩的口吻知道她期盼自己能與母親一樣,是一本對成長滿懷感恩與盼望的童書。希望您和孩子喜歡我們為您們精心挑選的童書,並享受一起陪伴孩子共讀的時光。
馬上就是兒童節了,計畫在這裡祝福大朋友小朋友們童心不泯,天天開心。兒童節快樂!
家庭是兒童最早接觸到的社會環境,兒童會從與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的經驗中,學習到如何與他人交往的人際互動能力。除了家長,手足也是兒童在家庭生活中重要的人際互動對象,而且不同於家長與兒童之間的管教關係,手足之間的同儕互動經驗更會讓兒童有機會學習到「如何與他人互助合作」以及「如何處理與他人之間的人際衝突」。
根據我們的調查資料,針對有手足的兒童在48月齡時的手足互動經驗進行分析,家長在回答「我帶的孩子們會相互照顧與分享(例如:分享玩具、一起遊戲)。」問題時,約有23%的家長表示「很符合」,約68%的家長表示「符合」,而只有8%與1%的家長表示「不符合」與「很不符合」。
此外,家長在回答「我帶的孩子們常常有衝突(例如:搶玩具、告狀)。」問題時,約有16%的家長表示「很符合」,約63%的家長表示「符合」,而只有18%與3%的家長表示「不符合」與「很不符合」。
有趣的是,我們的調查資料也顯示越是與手足「相互照顧及分享」的兒童,與手足「發生衝突」的程度也就越高。其實不論是與手足相互照顧及分享,或是與手足發生衝突,都是兒童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互動的一般現象,家長不妨用平常心看待就好。
本期電子報介紹的人物是任職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的吳志文助理教授,在KIT計畫負責研發家庭學習環境量表、父母教養量表、親職參與量表、親子互動量表等。吳志文助理教授教學與研究專長為華人本土心理學、家庭心理學、性格心理學、親子衝突與溝通以及青少年自主性發展等。在親子相處方面的相關學術著作質量均優,對於KIT計畫在親子互動等家庭相關議題可以提供具體且專業的協助與建議。
媽媽與我(天下雜誌)
撰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黃迺毓教授
一般談成長的圖畫書都是從大人的角度看小孩的成長,這本圖畫書卻是從小女孩的角度去看媽媽的成長,怎麼可能?原來在畫面左頁我們看到小女孩的背影,她一路走過屋裡不同角落,看著媽媽從小到大的照片,從她口中述說照片中的媽媽。例如,一開始文字述說「這個小娃娃,笑嘻嘻的躺在搖籃裡,蓋著織花小毯子,是我的媽媽。」右頁的小娃娃就是剛出生不久的媽媽。然後,媽媽成了小女孩、邋遢的女學生、年輕的小姐(有點嬉皮風,哈)、大學畢業生、新娘、少婦、孕婦、新手媽媽!到這兒,我們才在左頁看到女孩的正面,而右頁她是在媽媽懷中的嬰兒。「這裡開始有我了」她這麼說。最後一頁最妙──「開始了」。(通常故事最後不都是「結束了」the end嗎?)
作者巧妙的將「媽媽的開始」和「我的開始」寫成一本書的首頁和末頁,讓讀者在扉頁間讀到成長的足跡。
相對於成人,孩子的成長是快速的,孩子從照片中看到媽媽的「以前」,自然會想到自己的「以後」。
人生沒有哪個階段是「最好的」,懷念以前和憧憬以後,都表示我們對成長是滿懷感恩和盼望的。現在很快就成為以前,而以後也很快成為現在。這也是我們為何如此重視記錄孩子的發展的原因吧!
聽聽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