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Newsletter

即將迎接2019年的到來,相信每一個家長對孩子都有一些期許。KIT計畫的工作團隊也期許計畫在明年能夠更茁壯,有更多的研究發現可以和大家分享。

這一期電子報我們會介紹由澳洲政府執行,有關幼兒適應力與身心發展之長期追蹤調查計畫 "Growing up in Australia: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ustralian Children(LSAC)"。由這些國外資料庫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國家都投注非常多的心力在幼兒發展的調查與研究上。臺灣的幼兒發展研究,也因為有那麼多的家庭支持KIT計畫,才得以更上一層樓。KIT計畫團隊由衷地感謝每一個參與的家庭,願意與我們分享孩子成長的過程。

本期的人物專訪是KIT計畫認知組的李俊仁老師與王馨敏老師。李老師與王老師負責設計認知發展問卷的題目。在這一期,兩位老師會和我們談談認知能力是什麼、認知能力與智力的差別、以及智力是否可以改變。另外,計畫老師們也從KIT問卷中挑選了一些題目,來和大家分享關於幼兒認知、語言、身體動作、社會情緒發展,以及家庭環境與托育議題的發現。

最後,我們要介紹一本非常應景的童書-好小好小的聖誕禮物。家長可以和小朋友一起聽聽這個故事。

希望您會喜歡我們為您準備的內容喔。祝福各位2019年平安喜樂、豐收圓滿!

Growing up in Australia: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ustralian Children(LSAC)

LSAC長期追蹤研究計劃開始於2003年。此研究計畫由澳洲政府的家庭與社區服務部門和統計部門所共同執行。計畫的主要目的為:長期追蹤社會環境、經濟狀況、與文化對澳洲地區幼兒適應力與身心發展的影響。此計畫根據生態系統論的觀點,認為兒童身心發展受到家庭、學校、與社區等環境的影響,因此家庭狀況、幼托或幼教經驗和兒童身心發展都是此計畫的研究重點。

LSAC計畫選取10,090名具全國代表性的嬰幼兒為研究樣本,採用面訪、問卷、與發展測驗(例如:基本身高體重測量、認知測驗、畢保德圖畫理解測驗、魏氏智力測驗等),長期追蹤0-1歲和4-5歲兩組幼兒的家庭社經狀況、兒童適應力、兒童認知能力、語言發展、與社會行為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影響。此計畫每兩年進行一次追蹤資料蒐集,預計將追蹤樣本至14-15歲。研究計劃的發現有助於澳洲政府了解幼兒的成長經驗對其認知能力、語言發展、與社會行為之長程影響,並提供政府施政、早期療育和早期預防服務的重要參考。

澳洲資料庫:https://growingupinaustralia.gov.au/

認知組
寶寶能夠建立影像和聲音之間的連結了嗎?

大部分寶寶在3至6個月大時都還沒有這樣的行為表現,隨著寶寶逐漸長大,您就會看到寶寶慢慢出現這個行為。這反應寶寶整合來自不同感官訊息的能力,寶寶在很多面向的發展(例如:語彙學習),都依賴這個能力喔。

語言組
寶寶能用手指著物品,表達想要拿那個東西嗎?

就嬰幼兒語言發展來看,用手指著物品,表達想要拿東西的意願,是重要的溝通能力展現。我們的研究發現3月齡的寶寶中,有近97%的寶寶完全不能做到。到了1歲,則有超過一半(83%)的寶寶漸漸能用手指出物品,去表達想拿東西的意圖。其中,有48%的寶寶已經非常熟練此能力。不過如果您家寶寶還尚未發展出手指物品的能力,也不必太過擔憂,孩子會隨年紀漸增,而逐漸發展出成熟的溝通表達能力。

身體動作組
寶寶會自己翻身嗎?

我們發現3月齡寶寶中,有76%是完全不會自己翻身,僅有6%的寶寶可熟練自己翻身。這個時候的寶寶有種原始反射稱為「不對稱的頸張力」,當寶寶的頭轉向某一邊時,那一邊的手腳會伸直,保護寶寶不會翻過去而造成危險。等到寶寶的年齡增長,腦部發展逐漸成熟,骨骼肌肉越來越成熟,此反射也會漸漸消失,這時寶寶才會有翻身的能力。基本發展原則是到了6月齡,此反射消失後,翻身能力會越來越顯現。由資料顯示3月齡寶寶已有86%有熟練翻身的動作,所以翻身的能力(從躺著翻身成趴著)對3月齡寶寶來說還太早了點,不過到了6月齡身體的穩定度會逐漸進步,孩子大部分就都有熟練翻身的能力囉。

身體動作組

社會情緒組
寶寶現在還吸奶嘴嗎?

吸奶嘴對寶寶來說,有自我安撫的作用。我們發現3月齡和6月齡的寶寶,透過吸奶嘴來自我安撫的比例皆高達50%以上。特別地是,約有30%的3月齡和6月齡寶寶,是從來沒有吸過奶嘴的。而在36月齡的幼兒中,有44.8%是以前有吸奶嘴,但是在36個月大時已經沒吸了,持續吸奶嘴的比例也降至14.9%。也就是36月齡的孩子,有超過八成以上已經可以不需要透過吸奶嘴來自我安撫了。

社會情緒組

家庭組
寶寶接觸電腦、平版、手機等3C產品的時間有多長呢?

我們發現3月齡的寶寶中已有10.7%在看電視、有2.3%的寶寶在接觸電腦、平版、手機等3C產品。到了3歲,看電視和使用3C變得更頻繁,平均一天看電視超過1小時的幼兒有57.2%,平均一天用3C時間超過1小時也有21.9%;若合併計算,有高達84.4%的3歲幼兒,平均一天看電視加上使用3C產品超過1小時。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五歲以下幼兒一天接觸螢幕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而且家長要注意孩子接觸的節目內容。我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則建議3C產品應加註,「2歲以下幼兒不看螢幕,2歲以上每天看螢幕不超過1小時」、「每使用30分鐘請休息10分鐘」等警語。

家庭組

家庭組

托育組
幼兒教保工作的老師們認為孩子需要管教、服從及報恩嗎?

華人傳統重倫理,認為孩子需要管教、服從及報恩。那麼,擔任幼兒教保工作的老師們是否也如此認為呢?我們彙整36個月幼兒的教保問卷回應,發現在管教及服從方面,有57%的老師或教保員認為孩子應該遵守自己訂的規矩,80%認為孩子可以回嘴;在報恩方面,61%認為孩子對於自己為他們做的事不用心存感激。

雖然有超過半數的老師或教保員認為孩子應該服從規矩,但同時也有超過三分之二的老師或教保員認為孩子能回嘴及不需感激。這兩項結果似乎相互矛盾,但其實似乎顯示著現代老師或教保員持有「幼兒為獨特個體」的觀點。因為認為孩子是個有能力、獨特的個體,因此可和孩子講道理、尊重他們的看法(所以孩子可以回嘴);但同時又因為孩子年紀尚小(三歲),可能對於很多事情的理解及拿捏尚未到位,還需要大人的規範來保護,因此以為他們訂規矩,並要求他們遵守來達到保護的作用。

托育組

Q. 什麼是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及這三者加總起來的問題解決能力等四大項能力。簡單來說,認知能力就是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能力!記憶能力有很多層面,記住一件事跟操作這個記憶的內容是不同的功能。馨敏老師提到,小時候背99乘法表時,雖然可以很容易記住99乘法表的內容,但是在運算或是解數學題目時,卻發現還是有困難。這就是因為記住99乘法表是短期記憶的部分,操作99乘法表的內容以至於可以去解數學題目,其實是工作記憶的部分, 這兩個能力是有區別的。馨敏老師建議可以在背誦記憶的時候,試著去做一些聯想,或是去想一下背誦的內容與生活經驗有甚麼關聯。將背誦的內容和情境作連結,可以幫助我們大腦將短期記憶的內容,轉換成工作記憶甚至長期記憶的部分。

Q. 認知能力和智力一樣嗎?

智力和認知能力不太一樣。「智力」的高低是和別人比較出來的,也就是說:是相對於同年齡孩子的發展位置。孩子的學習歷程,會影響到智力測驗的表現結果和智力測驗的分數,所以如果發展較慢的孩子,在智力測驗的分數也會相對較弱。

Q. 智力可以改變嗎?

智力的分數不是固定的,是會改變的。它可能會隨著不同環境的影響,而產生改變。而智力改變的大或小,就看你提供什麼樣的環境,這個環境會造成智力測驗結果的差異,因此提供孩子合適的環境是很重要的。KIT的調查發現,孩童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的關聯性是非常高的。俊仁老師提到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的研究發現,學齡前的教育環境對孩童未來的學校成績有很大的影響。教育環境不一定光是學校或體制教育,國外有研究發現照顧者,不論是家長或老師, 與小孩對話的字彙使用和小孩未來的語言發展有顯著的關連。最重要的是,家庭、社區和學校的語言環境, 對孩子的影響是有累加的效果。

好小好小的聖誕禮物(道聲)

撰文/師大人發系黃迺毓老師

小羅期盼了整年的聖誕禮物,就在看到第一眼時徹底失望,他立即許願讓禮物變大,而禮物果真越變越大,他卻已經失控的飛到外太空去找「最大」的禮物了!當他飛得夠遠,猛然發現已經離開地球這個家很遠了,如果不回頭,就會永遠回不了家了。結果呢?小羅是成為外星人了嗎?

孩子是上天給父母的禮物,父母則是上天給孩子的禮物,而家庭是上天給彼此的禮物。真正禮物通常不是自己預備的,是「被給」的(given),人們用禮物來傳達彼此的珍愛和感謝。

此外,從小羅的表情我們看到人心的不滿足(嚴重的情況即是貪婪),禮物本來就不是索求而得的,就像我們目前所有的都是「被給的」,雖然我們也許有付出代價或努力,但是人往往以不知足當作進取的動力,而當人們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條件的同時,是否也犧牲了家人關係的品質?

物質的慾望是無窮盡的,孩子的童年和發展卻是不能等待,都很重要,困難的是排序,不是唱高調,但是要記得常常檢視家庭生活,若是離家庭太遠了,跟家人逐漸疏離了,就要及時調整,因為,家庭是一個最珍貴的禮物。

聽聽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