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介紹」非常榮幸邀請到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的現任處長—蘇碩斌處長來與我們分享。蘇處長是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曾擔任國立臺灣文學館的館長,近年更是著力開發「創造性非虛構寫作」。蘇處長的學經歷跨越了社會學、文化研究、文學、歷史、藝術等不同學科,學術著作豐富多彩,主要關注臺灣人面對的時代巨變。此外,蘇處長還是一位積極參與孩子成長的新好爸爸。就讓我們透過本期的人物介紹來深入了解這位經歷豐富的處長吧!
最後,我們要介紹一本童書《爸爸的頭不見了》。什麼!爸爸的頭竟然不見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哦~原來是因為工作繁忙的緣故,爸爸暫時把頭留在公司,只讓身體回家和家人相聚。本書的作者以誇張詼諧的方式述說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會有段「頭不見了」的時間,雖然這讓人有喘息的空間,但是不宜成為常態喔!共處不等於陪伴,記得好好珍惜與家人的相處,才能讓彼此感受到「人在心也在」的陪伴。
本期電子報為您介紹的是法國兒童發展長期追蹤計畫Etude Longitudinale Française depuis l'Enfance(ELFE),又名French Longitudinal Study since Childhood。該計畫由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mographic Studies、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與其他政府單位共同合作執行,隨機選取349個法國都會地區的產科,進行樣本招募。ELFE追蹤2011年出生於法國、具全國代表性的18,000名新生兒,目前樣本已滿10歲。該計畫已蒐集了10波的資料,將持續追蹤這些兒童進入青春期、並至成年,預計共追蹤20年。ELFE是由兩個國家型的計畫整併而來,最初的目的在關注個人成長過程的健康與社會化歷程,例如環境中的各種污染源對於孕婦及孩童的不良影響。到了ELFE計畫階段,更是彙整了跨領域的研究主題。過去十年來,該計畫已陸續提供各項發現給相關單位及社會大眾,例如:(一)建議孕婦家中應避免使用殺蟲劑,以免造成男嬰生殖器異常;(二)建議家中有新生兒的父親請育嬰假,對將來的父職參與及共親職都有長遠的幫助;(三)建議限制2~3歲幼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以免對其睡眠、行為、早期學習能力帶來負面影響等。
2018年的10月間,法國文化部(Ministry of Culture)的研究、預測及統計處以ELFE計畫蒐集的11,035筆一歲家長問卷資料為依據,發表了一份有關親子語言互動與幼兒語言發展的報告:“Primo-socialisation au langage: le rôle des interactions langagières avec les parents durant les 365 premiers jours de l'enfant d'après l'enquête Elfe”(英譯:“Early language socialisation: the ELFE survey into the role of language interaction with parents during a child's first 365 days”)。報告中檢視了父親與母親「唸書給孩子聽」的頻率(分為「從不」、「偶爾」、「經常」),發現法國的孩子在一歲大時,從來不曾唸書給孩子聽的父親的比例(40%),幾乎是母親的兩倍(21%)多。(請參考下圖黃色圈選處)
(按此可至原始報告出處)
ELFE官方網站:https://www.elfe-france.fr/en/
語言組
孩子於1歲、2歲、3歲時家中的親子共讀情形
關於親子共讀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各項能力發展的重要性,在歐美早有研究提出實證。KIT歷年來的記者會成果發表,也陸續以資料庫所蒐集的本土資料,證明家中提供的親子共讀對於孩子語言、認知、社會情緒和整體發展的正面影響(按此可看到KIT記者會媒體報導)。
但即使我們都明白親子共讀的重要性,在臺灣,親子共讀實踐的成果如何?爸爸與媽媽的親子共讀,會不會也有程度上的差異?在這一期的電子報語言組專題中,我們以
KIT的3月齡組的孩子在1歲、2歲與3歲的家長問卷為例,篩選出由爸爸或媽媽填寫的問卷資料,來分別看看爸爸們與媽媽們在孩子1、2、3歲不同年齡每週「唸書給這孩子聽」的狀況。該題目共有7個級距選項,頻率由低至高,分別為「沒有,尚未開始」、「每週少於1次」、「每週1-3次」等,至「每週10-12次」或「每週13次以上」。下圖呈現孩子1-3歲時爸爸與媽媽唸書給孩子聽的各級頻率百分比。我們發現:
(一)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不論是爸爸或是媽媽,每週唸書給孩子聽的頻率都逐漸增加。另外,孩子在1歲大時,在家中從來和幾乎不曾唸書給孩子聽的家長,每10個爸爸中超過6人(61%),每10個媽媽中則接近5人(48%)。到了孩子3歲,在家中仍然從來或幾乎不曾唸書給孩子聽的家長,每10個爸爸中接近4人(38%),每10個媽媽中則接近3人(27%)。
(二)從孩子1歲到3歲,媽媽們每週唸書給孩子聽的頻率,都比爸爸們還要高,這個差別非常一致。另外,如果我們將「每週7-9次」、「每週10-12次」、「每週13次以上」歸類為「經常」(平均為每天至少共讀1次),在孩子1歲大時,有7%的爸爸、11%的媽媽會經常唸書給孩子聽。到了孩子3歲,則有14%的爸爸、20%的媽媽經常唸書給孩子聽,比例上都比孩子1歲時成長了一倍,但經常與孩子共讀的比例仍然偏低。
與本期電子報介紹的法國兒童發展長期追蹤計畫ELFE在孩子1歲大的家長問卷中「唸書給孩子聽」這一題的父親與母親回答的結果比較,臺灣的父母在孩子1歲大時「從未」唸書給孩子聽的比例(分別為46%及33%),都高於法國的父母(分別為40%及21%)。若將法國ELFE計畫「經常」唸書給孩子聽定義為平均每天與孩子至少共讀1次,臺灣的爸爸媽媽在孩子1歲大時「經常」與孩子共讀的比例(分別為7%及11%),則都低於法國的爸爸媽媽(分別為24%及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