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Newsletter

在2019年的春天,乍暖還寒,KIT又要來與您們分享最新的研究發現。

這一期電子報我們會介紹由美國教育部執行,出生世代的長期追蹤研究計畫 "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ECLS-B)",KIT計畫團隊再次由衷地感謝每一個參與的家庭,願意與我們分享孩子成長的過程,這三千個日子裡,不能沒有您們的參與。本期的人物專訪是KIT計畫社會情緒組的涂妙如老師與程景琳老師。兩位老師負責設計社會情緒發展問卷的題目。在這一期,兩位老師會和我們談談社會情緒能力。另外,計畫老師們也從KIT問卷中挑選了一些題目,來和大家分享關於幼兒認知、語言、身體動作、社會情緒發展,以及家庭環境與托育議題的發現。最後,我們要介紹一本關於孩子發展安全感的童書-逃家小兔。家長可以和小朋友一起聽聽這個故事,感受兔媽媽與小兔對話之間溫馨的愛。預祝各位兒童節連假愉快!

ECLS-B出生世代長期追蹤研究計畫開始於2001年,為美國教育部所贊助執行的研究計劃。該計畫蒐集幼兒從出生到幼兒園這段期間健康、發展、照護、與教育的相關資料。主要研究目的是想了解幼兒的認知、社會、情緒、與生理發展跟原生家庭狀況、就讀的幼托機構和學校之間的關係。此研究計畫隨機選取14,000名在2001年出生具全國代表性的嬰兒為樣本,包括不同社經和族裔家庭的幼兒。此資料庫提供政策制訂者、研究者、幼兒照護人員、老師和家長關於幼兒早期發展、家庭和幼托學習狀況、以及兒童健康與營養情形的完整資料,並可追蹤幼兒早期生活經驗與日後各項發展、學習狀況、與學校表現之長程影響。

與KIT計畫相似的是,除了訪問幼兒家長之外,如果幼兒白天有上幼兒園或去保母家,ECLS-B計畫也會對保母、教保人員或幼兒園老師進行訪問。ECLS-B計畫在幼兒二歲和四歲的調查中,教保人員完成問卷調查的比例分別為50%和55%。KIT計畫在幼兒三歲時的調查中,教保人員完成問卷調查的比例約為57%,在幼兒四歲時的調查中,教保人員完成問卷調查的比例達58%。因為教保人員熱心的參與,KIT計畫才能夠對幼兒的成長與教保環境有更多的了解。從認識國外的資料庫可以感受到,長期追蹤幼兒發展的研究,是需要各方面的資源與人力的投入,才能對幼兒的成長環境與生活經驗有完整的描繪。

認知組
為了拿到某件東西,孩子會把障礙物推倒/撥開或是試著利用其它東西去拿取。

您的寶寶若能夠有目的性地從事某個動作,表示寶寶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以下幾項能力喔。首先,寶寶必須能夠藉由觀察,歸納出環境中特定事件間的因果關係,例如:知道某個特定動作能夠引發某項事件;其次,寶寶要能夠有意向性地控制並協調各部位的感官知覺動作,才能做出這個特定動作並達成行為目的。寶寶歸納因果關係的能力在出生初期便以顯現,但為何一直要到6個月大時,才會有大約一成的寶寶出現這個行為呢?這是因為從6個月開始,寶寶逐漸能夠根據自己的意向精準地做出動作,而在一歲時,這些能力更加成熟,所以大部分一歲孩子都能熟練地表現出題項中的行為囉。

語言組
孩子能用點頭、搖頭表達自己的需求了嗎?

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就具有溝通的意圖,在能以正式的口語表達之前,點頭、搖頭是常見用來表達同意/需要或不同意/不需要的溝通方式。由我們的研究結果可知,一歲孩子中仍有一半以上(約55%)無法完全或只有部分能做到以點頭、搖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已經能熟練使用點頭、搖頭來溝通的孩子則不到三成 (約28%)。建議家長與孩子說話時,多留意孩子的口語和非口語的表達可配合話語的內容,同步使用一些簡單的身體動作和手勢,例如點頭、搖頭、揮手、手指等,以幫助孩子理解這些手勢動作的功能,並學習如何適切的表達需求。

身體動作組
一歲孩子會自己拿筆亂塗了嗎?

一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探索世界的能力,「玩」也成為每天生活最主要的活動,其中畫畫則是很常見的玩樂,我們分析了一歲的孩子在「會自己拿筆亂塗」的題目,發現有超過半數的孩子完全不會或是沒有經驗,僅有17.4%的孩子為普通熟練到非常熟練,這是因為依照身體動作發展的原則,手部動作會在軀幹穩定後才開始發展,且握筆需要足夠的力氣,這對一歲孩子來說難度比較高,所以爸爸媽媽也不用心急,在玩樂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試試看握比較粗的棒子或手搖鈴來訓練他們手部的力量,等到比較有力氣後,可以讓孩子拿彩色筆在白紙上隨意亂塗,並給予鼓勵跟稱讚,讓他們喜歡這項活動,之後隨著年齡增長,塗鴉的能力也會隨之進步喔!

社會情緒組
孩子遇到挫折或困難時,能恢復平穩的心情嗎?

情緒調節是情緒能力中,最不容易達成的能力。本資料庫調查顯示:三歲孩子遇到挫折或是困難時,已有近四成可經常或是總是能恢復平穩的心情,而有時能恢復平穩心情的孩子亦有三成以上。

家庭組
家長對3歲孩子的教養態度是如何呢?

我們發現父母對三歲孩子教養所持的想法,在「嚴厲管教孩子,孩子將來會感激」、「責罵或批評孩子,會讓孩子進步」、「孩子不聽話時,應該被我處罰」上,分別有42%、45%、80%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換句話說,約有約四成的父母同意對三歲孩子嚴厲管教、責罵或批評;而有超過八成的父母同意當孩子不聽話時,應該處罰孩子。

托育組
孩子每天送托的時間有多少呢?

四歲孩子有60%送托,每日送托時間最少3.7小時,最長11.7小時,平均送托時數為8.5小時;其中每日送托7小時以下者有2.9%,7小時(7.00~7.9小時)者有22.2%,8小時者有39.0%,9小時者24.8%,10小時者11.1%,10小時以上者5.9%。如果以四歲孩子每日醒著的時間(平均13小時)來看,孩子每日待在托育場所的時間(8.5小時)約占他們醒著時間的65.3%。因為孩子托育的時間實在很長,他們在這些時間內的經驗實在值得關注。

在2018KIT電子報夏季刊中,我們發現「心理健康」是家長心目中排名前五重要的發展指標,因此本期我們邀請到兩位「社會情緒」發展領域的專家,來談談社會情緒能力包含哪些面向、又有哪些重要性:

1.什麼是社會情緒能力呢?   

具體而言,社會情緒能力包含了孩子要與別人順利進行互動時,所需要的相關能力。也就是說,孩子能夠在特定情境下,因人、因事、因時、因地的不同,而表現出合宜的情緒與行為反應。例如:當碰到可能會發生危險的狀況時,孩子會覺得害怕、而且會去尋求大人的保護,這樣的情緒與行為反應,就能夠減少孩子受到傷害的可能性。在成長過程中,隨著孩子與其他人的互動經驗愈來愈多、理解周圍環境的能力愈來愈強、愈來愈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要,孩子會逐漸發展出與學習到符合環境要求的情緒表現與人際互動方式。由此可見,孩子的社會情緒能力需藉由與周圍生活環境的適當互動而得以建立培養。同時,當孩子出現情緒上的困擾或人際互動上的問題時,通常也反映出孩子在生活適應上出現了困難。此外,孩子在社會情緒上的發展,也會與孩子認知、語言等其他發展相互影響,相輔相成。

2.孩子正在發展哪些重要的社會情緒能力?   

嬰幼兒時期逐漸發展的社會情緒能力有主動性、合群性、及順從性。主動性指的是嬰幼兒主動讓媽媽知道自己的感覺。合群性則指的是能接受社會性的規範,例如能和他人分享、輪流。順從性指的是能夠依照大人的指示來行動,例如該收玩具時,會配合聽話。當孩子到了三歲之後,則開始發展獨立性,例如自己收拾、自己用餐、自己玩玩具。孩子在社會環境中長大,是否能與他人和諧相處,攸關未來的發展。社會情緒能力更是其他能力的根本,例如智力高卻與人互動不佳的人,是難以與他人合作的。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獨特性,有些孩子比較內向,可能喜歡獨處、自己玩,或不喜歡在他人面前表達自己,家長需要瞭解孩子的天生特質,接受孩子本來的模樣,並協助孩子發展出最合適、平衡的生活方式,親子間就會有比較好的親密關係。

小兔子宣告:「我要跑走了」媽媽說:「無論你去哪裡,我都要去追你,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於是這對親子展開在書中的「你跑我追」。 這本經典圖畫書道出親子之間的依戀和媽媽對自己的自信及對孩子的放心。小孩從出生就在媽媽的無微不至照顧下,「日以繼夜」的成長,從完全依賴照顧 者的供應中,逐漸發展,一步步的會自己來,有時候照顧者會忘了照顧陪伴的 目的是要讓孩子獨立,但是這個天生的設定讓孩子提醒大人:我們可以不必那 麼亦步亦趨嗎?觀察孩子,他的成長「指標」就是「之前不會做的現在會做了」,發展的趨勢 令他能力增多,從無能為力到「我可以自己來」,是多麼喜悅的事啊。兔媽媽 提供的不是強勢的控制和主導,而是「我永遠愛你」的承諾,不管你在哪做什 麼,我都會支持你(I’ll always be there for you)。 謙卑是大人在面對孩子成長必須的態度,尊重並讚嘆每個孩子的生命力,讓孩子敢於往前邁步,因他知道即使不順利,父母也會耐心的保護捍衛他成長的權 利,建立了互信關係,才會是健康的家庭關係。

聽聽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