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言談能力不僅反映幼兒的語言能力,也影響幼兒未來的閱讀、寫作和社會互動能力,至關重要。因此,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勵孩子用口語分享自己的經驗、敘說聽過的故事、說明某件事發生的經過,從小培養孩子清楚完整說明一件事情的能力,為孩子未來學習和人際互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完全不能」:是指這孩子尚未表現出該項能力。
「部分能做」:是指這孩子剛表現出該項能力。
「能夠完成」:是指這孩子已表現出該項能力,但還未完全熟練(有時會,有時不太會)。
「非常熟練」:是指這孩子已能非常熟練表現出該項能力。

本期電子報介紹的是計畫的靈魂人物-面訪員。作為第一線人員,計畫高度重視面訪員之工作態度與訪問品質,面訪員的專業素養對於資料蒐集的準確性與完整性以及問卷的完訪率都至關重要。
計畫每年定期辦理面訪員培訓,確保調查品質。課程涵蓋面訪系統操作、調查流程說明、資料品質管理與檢核機制等。此外,培訓也會針對問卷內容進行充分的討論和解釋,以協助面訪員回應受訪者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同時,國小階段所進行的簡易兒童發展和學習測驗也會納入培訓課程中,詳細解說測驗的題目內容、施測指導語、應注意事項等,並要求訪員在訪訓現場及訪訓後實作演練,以確保面訪員充分理解並熟悉操作流程;訪員需通過實作演練,方能進行兒童測驗評估。本計畫亦嚴格遵循個人資料保護法規範,要求所有訪員簽署具法律效力之保密協議,確保受訪者個資不外洩,維護受訪者權益與研究倫理。
為提升訪問效能及提供面訪員即時的支援,本計畫設置專職人員負責督導面訪員,以掌握面訪員進度,和適時提供協助與指導。此外,本計畫也採行定期查核機制及訪問紀錄之數據分析,以瞭解問卷完訪狀況和訪問資料之正確性。
面訪員是本計畫與受訪者間的重要橋樑。數年來,面訪員陪伴參與研究的孩子一同成長,看著孩子們一年年長大,深感喜悅和感動。感謝家長、老師與孩子,耐心地回答訪員的問題,並以熱情和溫暖接待訪員。期待每一位孩子都能在大家的關愛下,健康、快樂地茁壯成長。

孩子是什麼?(阿布拉)
撰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黃迺毓教授
KIT的主要研究動機和目的就是認識孩子,什麼是孩子?孩子的相對詞是大人嗎?當人們說某人「很像孩子」,是羨慕?還是輕視?
這本書一開始就說,「孩子是小小的人,然後,一轉眼他就長大了…」這是從「身體」的角度來看,而身體的長大,也意味著心智的改變,有時候,心智長得比身材更快,然後他們開始對大人不以為然。
孩子有情緒,往往情緒失控,為了讓大人「聽見」他們的挫折,需要大人的理解,這不是無理取鬧。
孩子的世界雖小,但是卻「住在一個非常廣大的世界裡」,大人多聽聽他們「瞎扯」就會驚訝的發現,他的想像力超越孤陋寡聞。
有幾頁談到,孩子雖有共同性,也都各自不同,從外表到內心,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將會改變的小小的人」,會變成各式各樣的大人,但是不用擔心,作者在最後說:「孩子是小小的人,現在,得要有溫柔的眼神和床邊微弱的燈光,他才能睡得著。」
這本書很適合大人和孩子聊天,因為雙方都是「當事人」,大人都當過孩子,討論時或許會讓你回憶起當孩子的感受,孩子對長大有很多憧憬和想像,共讀之後,你們會發現,你們不是對立的,而是同路人,只是走在不同的階段,人生經驗的傳承就在談笑之間。
聽聽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