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喜KIT的小朋友們邁入新學期、新年段,有一群小朋友並進入國中就讀,踏向新的里程碑。祝小朋友們學習順利、快樂!KIT本波次訪問告一段落了,感謝家長、老師與小朋友一路相伴。近日颱風連連,祝福闔家平安健康、家園一切安好。
本期電子報為大家帶來許多豐富的內容,也請不要錯過囉!
本期的「國外資料庫」專欄,帶您認識南韓兒童縱貫研究計畫 PSKC(Panel Study on Korean Children,한국아동패널)。這是南韓第一個新生兒世代的長期追蹤研究,與 KIT 同為亞洲少見的大型兒童發展資料庫。本期將帶您一起走近 PSKC,看看它的緣起與特點。
在臺灣,各式各樣的才藝教室已成為日常風景。家長讓孩子學才藝的理由五花八門:有人盼孩子能允文允武、樣樣通;有人希望多給孩子一點探索空間,找到最適合的發展;也有人把才藝視為長線投資,點名指定某幾項「必修」;有時則只是單純需要一個離家近、能安心托付的地方,等到下班再來接人。當然,對不少忙碌又重視孩子的臺灣家庭來說,答案也可能是「以上皆是」。 究竟在臺灣,有多少家長讓孩子學習才藝呢?針對不同類型的才藝,家長的選擇又是如何?本期的「孩子發展多少」將帶您一窺台灣的才藝學習情形!
本期「人物介紹」專欄,為您帶來的是長年關注中等教育現場、致力推動教育實務與研究對話的陳佩英教授及其所帶領的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為KIT計畫長期的合作夥伴,感謝陳主任及中心對KIT計畫在專業諮詢、資源連結與研究溝通上的支持。
最後,將與您分享一本耐人尋味的童書——《野牛布魯好想剪頭髮》。當所有理髮店暫停營業,野牛布魯因無法剪髮而焦躁不安,家人雖不能立即解決問題,卻以陪伴與安慰幫助他調整情緒。最後,當布魯學會放下執著時,也迎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歡迎進入本期的「童書導讀」專欄,一起欣賞這本有趣的故事!


這一期電子報為您介紹的是南韓兒童縱貫研究計畫Panel Study on Korean Children(PSKC,한국아동패널),PSKC與KIT計畫相同,都是亞洲少見的兒童發展長期追蹤計畫。PSKC計畫成立於2006年,為南韓國內第一個新生兒追蹤計畫,由國家級研究單位Korea Institute of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KICCE)執行。該計畫以南韓國內(排除離島)在2006年間新生兒人數至少達500名的醫療院所做為第一層的抽樣對象,排除不會說韓語、18歲或以下、產後健康狀況極差、重大傷病的母親,以及重大傷病、多胞胎或待領養的新生兒,然後抽出2,562戶參與先期計畫的家庭,其中有2,150戶成為該計畫的樣本家庭。該計畫預計追蹤至2027年(樣本滿19歲),並將啟動另一個新的兒童發展縱貫期計畫,以掌握當前世代兒童發展和環境的樣貌。
該計畫的主研究為每年追蹤,另外也因應重要發展階段,針對計畫小樣本進行各類的深度追蹤。該計畫蒐集的資料除了孩子本身的發展與父母的背景,也涵蓋了家庭、教保、學校、與社區等環境條件資料,並將該時期的國家相關政策納入議題分析。該計畫關注母親在育兒、家庭或職場所扮演的角色,相關發現有:(一)家中每添一個孩子,母親外出工作的可能性就降低;(二)全職照顧家庭的母親的育兒壓力,大於進職場的母親的育兒壓力。
PSKC計畫網站:https://panel.kicce.re.kr/

在臺灣,從大道到巷弄,總能看見一間又一間的兒童才藝教室,像是生活風景的一部分。家長讓孩子學才藝的理由五花八門:有人盼孩子能允文允武、樣樣通;有人希望多給孩子一點探索空間,找到最適合的發展;也有人把才藝視為長線投資,點名指定某幾項「必修」;有時則只是單純需要一個離家近、能安心托付的地方,等到下班再來接人。當然,對不少忙碌又重視孩子的臺灣家庭來說,答案也可能是「以上皆是」。
不論動機為何,童年確實是關鍵的成長階段。越多元的學習刺激,越有機會喚醒孩子身上的小小天賦,甚至養成一生都能玩得投入、愛得純粹的興趣。現在就來利用KIT的資料來回答這兩個有趣的問題:在臺灣,有多少家長讓孩子學習才藝呢?針對不同類型的才藝,家長的選擇又是如何?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答案吧。
一、有多少家長讓孩子學習才藝?
經分析KIT計畫中36月齡組兒童在6歲時(第四波)的調查資料,共計1,943筆有效樣本,結果發現:其中1,275位參與兒童(65%)曾學習過才藝;130位參與兒童(7%)尚未學習,但家長表示未來有此打算;另有538位兒童(28%)未學習,且家長暫無此打算。

二、針對不同類型的才藝,家長的選擇又是如何?
接著針對這些有學習過才藝的兒童資料(1,275筆)做進一步的分析,結果發現:學習過體能類才藝(如游泳、律動、舞蹈等)的兒童為最多數,佔55%;其次是學習過藝術類才藝(如水彩、手工藝、陶藝等),佔46%;學習過英文的兒童佔28%;學習過音樂(如打擊樂、鋼琴、小提琴、直笛等)佔27%;學習過珠心算或數學的兒童佔20%;另有21%的兒童學習過其他才藝(包含電腦、書法、棋藝、讀經等)。

由上述分析結果可知,讓孩子學習才藝是多數臺灣家庭的共同選擇,其中以體能與藝術類受到最多臺灣家長的青睞。在此也建議家長,在陪同孩子探索興趣的同時,應該多傾聽孩子的聲音、適度調整學習節奏,讓多元類型的才藝學習成為孩子快樂與自信的泉源,而不是過度的期待或壓力。當孩子因熱愛而雙眼閃亮時,才藝學習對其發展就更具正向的意義與價值。1
1延伸閱讀:
鄭筠叡(2025)。臺灣幼兒才藝學習與情緒能力之關聯:性別調節效果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宗雲喬(2024)。父母成就期待與幼兒才藝學習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


本期人物專欄,我們要介紹的是長年關注中等教育現場、致力推動教育實務與研究對話的陳佩英教授。陳教授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CERI)」主任,以及《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總編輯,不僅在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改革、教育制度與學校創新等領域深具研究實力,更積極投入政策與實務連結的倡議與行動。
陳主任所帶領的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是一個以推動「研究與實務共融」為核心精神的重要研究平臺,也是KIT計畫長期合作與共同執行的單位,全力支持本計畫的研究與發展。CERI致力於建構具代表性的教育資料庫、執行跨領域的實證研究,並藉由《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等出版品,促進學術與教育現場的知識交流與合作,已成為國內指標性的教育研究與實務創新中心。
在KIT第四期的研究架構中,本團隊追蹤研究對象至國中階段,陳主任及其中心團隊的協助,為我們帶來了從制度觀點出發的宏觀視角,也讓我們更貼近教育現場的脈動,進一步在理論與實務之間搭起更緊密的橋梁。

野牛布魯好想剪頭髮(道聲)
撰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 黃迺毓教授
封面上的主角表情就是很耐人尋味,這位毛髮凌亂的主角怎麼啦?
大部分孩子都不太喜歡剪頭髮,但是布魯正好相反,他很(過度?)注重形象。當所有理髮店都暫停營業時,布魯氣炸了!當然,辦法總比問題多,在他走頭無路崩潰時,大家都安慰他,反而讓他在被理解被接納的同時,發現有比剪頭髮更值得他看重的事,偏偏,當他不在意時,赫然發現妹妹野牛泡泡糖已經幫他剪了一個超酷的髮型。
這本書除了令我捧腹大笑,也想起疫情期間,店鋪都關門,包括髮廊,我一頭雜毛,真是慘不忍睹,但是誰會冒著生命/生病危險去修理毛髮啊?!幸好後來疫情稍緩,連忙去剪了個超短的髮型,且趁機擺脫染髮的麻煩。
在布魯身上你也看到自己了嗎?野牛的毛髮天生又長又亂,這是很應該的,大家都習以為常,偏偏,偏偏布魯特別「龜毛」,這個堅持沒道理,卻難打消。全家為了他的不爽,費盡心思,這就是家人!雖然沒有立即解除危機,卻改變了情緒,媽媽也趁機提醒了「需要」和「想要」的差別,真的很會見縫插針噎。
妹妹的心思細膩,跟布魯的年齡也相近,特別能體會布魯的懊惱,有手足真的很幸福啊。爸媽雖感覺他無理取鬧,卻很知道生氣無用,只有耐心,讓時間轉變這個糾結的情緒,而等待的同時,就做些「無濟於事」的事吧!
聽聽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