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Newsletter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今年秋天,參與KIT計畫的小朋友中有人已經滿六歲,開始上小學了。看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家長心中應該也充滿著成就感吧。隨著小朋友們逐漸長大,在小學階段的調查中,KIT計畫也會對問卷內容及調查形式做些改變,希望KIT能夠跟著小朋友們一起成長。

這一期的電子報,我們會介紹加拿大的兒童與青少年長期調查計畫(NLSCY)。同樣地,也從KIT問卷中挑選了一些題目,來和大家分享關於幼兒認知、語言、身體動作、社會情緒發展,以及家庭環境與托育議題的發現。本期的人物介紹則是介紹KIT計畫幼兒身體動作發展組負責人,也是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復健科主任陳嘉玲醫師。最後,我們要分享一本關於兄弟姊妹互相幫助的好聽故事-小步走路。家長可以和小朋友一起聽聽這個故事。祝福各位有個豐收的季節!

這一期介紹的國外資料庫是加拿大的兒童與青少年長期調查計畫(NLSCY)。NLSCY長期追蹤研究計劃開始於1994年,由Statistics Canada and Human Resources and Skills Development Canada(HRSDC)合作執行。此計劃主要目的旨在研究家庭、友伴、學校、與社區對加拿大兒童從出生到青年時期之身心發展、學習與行為的影響。此計畫每兩年進行一次追蹤資料蒐集,目前已進行了8波的資料蒐集。此計劃使用具全國代表性樣本(包含縱貫期與橫斷式樣本),並透過問卷與測驗來進行兒童語言發展與認知能力、兒童家庭、與兒童學校適應狀況的測量與評估。其研究結果有助於瞭解家庭、友伴、學校、和社區與現今加拿大兒童社會、情緒、與行為發展的關係,並可追蹤上列因素對兒童各項發展之長程影響。

認知組
孩子能夠假裝用杯子喝水或假裝拿手機或話筒講電話嗎?

孩子能夠假裝用杯子喝水或假裝拿手機或話筒講電話,除了手臂肌肉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也顯示孩子已經能夠藉由觀察別人怎麼做,來決定自己要如何對待一項物品,而且能夠記住所觀察到的事實,例如:杯子是用來放在嘴巴上喝水、手機或話筒是用來放在耳朵旁邊聽聲音…等等。我們都有一種迷思,以為寶寶是沒有記憶的,從我們的資料看來,大約有近五成的1歲寶寶已經能夠在這方面有非常好的記憶力,但也有部份寶寶在這項記憶能力上的表現還不夠成熟。

語言組
孩子能聽得懂並依照順序完成兩個(或以上)的口語指令嗎?

1歲左右孩子對於生活中常聽到的簡單用語大都可以理解,此項口語理解能力是語言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前一期電子報,我們報導過本計畫超過八成(83.3%)的1歲孩子已經能聽得懂簡單的口語指令並能完成指令,例如「拍拍手」。然而對於兩個(或以上)口語指令的理解,例如:「先拍拍手,再摸摸頭」,則需要較長的時間去發展。本計畫發現半數以上(55.4%)的1歲孩子還完全無法理解兩個(或以上)的口語指令,能夠非常熟練做到的比例只有15.6%。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一定的進程,家長若發現孩子滿周歲但還無法聽懂兩個以上的口語指令,請別太過擔心。

身體動作組
孩子會自己用湯匙吃東西嗎?

讓孩子自己吃東西,對家長往往是一大挑戰。常見到的情形就是食物散落一地,孩子一邊吃,家長一邊清。其實孩子從5個月開始就喜歡用手來拿(棒狀)食物吃,6個月大會用耙的方式抓食物。要會使用湯匙吃東西,則要等到孩子更大的時候。這次我們分析了本資料庫1歲孩子「會自己用湯匙吃東西」的情形,發現73.7%的孩子完全不會,僅有極少數的孩子能夠熟練。所以 在1歲前爸爸媽媽其實先不用著急的訓練孩子自己拿湯匙吃飯,可以先從抓握食物的能力開始訓練,讓孩子練習自己把棒狀食物放進嘴裡。

社會情緒組
1歲嬰幼兒的睡眠情形

本次,要來了解幼兒發展資料庫1歲嬰幼兒的睡眠情形。這群受訪的1歲孩子中, 87%的孩子已有固定的作息時間,另外13%的孩子作息時間還不固定。 再來看看固定作息孩子的就寢時間:13%的1歲孩子在晚上8~9點就寢、33%的孩子晚上9~10點就寢、38%的孩子晚上10~11點就寢、15%的孩子晚上11~12點就寢、1%的孩子凌晨1~3點之間就寢。由此數據看來,台灣1歲嬰幼兒在晚上9點之前就寢的比例僅占13%,而有超過半數以上(54%)的1歲嬰幼兒在晚上10點之後才就寢,值得關切。

家庭組
家長對3歲孩子關於恥感的教養態度是如何呢?

當3歲孩子行為不恰當時,父母是否該告訴他應該感到丟臉?我們的研究發現認為應該的家長(54%)比認為不應該的家長(45.9%)多約1成。另外,父母會不會因為孩子在外面沒規矩感到丟臉?認為應該的家長(55%)也比認為不應該的家長(44.9%)多出1成。

托育組
教保人員對3歲孩子關於恥感的教養態度是如何呢?

由托育組的分析資料可以發現,研究對象中持有華人傳統恥感信念的大概佔13-14%,表示大部分現代教保人員的管教信念已偏離傳統。

本期人物介紹要介紹的是KIT身體動作組負責人-陳嘉玲醫師。陳嘉玲醫師負責本計畫幼兒身體動作發展組問卷的研發,現任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亦為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復健科主任和資深之教授級主治醫師,在臨床實務方面,接觸過超過兩萬名發展遲緩的兒童,如:腦性麻痺、自閉症、注意力缺損、過動兒、早產兒等。在學術專長為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及神經復健、動作控制、轉譯醫學、創新復健方案介入研究、創新科技輔具研究等發表 100多篇SCI/SSCI論文,數十篇為排名TOP 20% 論文,擔任研究計劃主持人40多件,在研究領域中也有許多傑出的成果,曾數次獲得科技部優秀人材獎勵(2010-2017年度),同時也有多篇論文榮登台大醫學院論文榮譽榜(13篇)及林口長庚醫院SCI優秀論文榜(6篇)。曾獲選長庚醫院優良主治醫師、全國早期療育優秀從業人員棕櫚獎及美國世界名人錄(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陳醫師在臨床、教學與研究領域上,均展現卓越的能力與經驗,對本計畫兒童身體動作發展的問卷設計與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源。

三隻小鴨子在森林裡漫步,小鴨開始擔心,哥哥們鼓勵他「一小步一小步」的 走,不要被大森林嚇到了。小鴨於是專心的練習小步走路,雖偶而還是會想到 森林很大而膽怯,但還是勇往直前,找到媽媽。 我分享這本書時,資料庫的伙伴們看到色彩柔和、線條輕盈的畫面,都開心的 跟著小鴨經歷這些小步走出來的故事。心裡想的是資料庫的過程,我們好像就 是小步,有時抬頭看看研究目的,真的像是走入高聳的樹林間,四周茂密的樹 木,感覺好像永遠走不出去,這麼困難的任務,憑我們如何達標?此時不禁覺 得自己的腿真的很短! 但也就像小鴨一樣,總有一些先進像鴨大哥一樣,提供及時的指導與鼓舞,讓 我們能振作邁步。 故事裡也看到學習不必急,一急就亂了腳步,反而更慢,而且挫折感很消耗能 量,令人裹足不前,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一次走一小步,總會走到目的地,而 能享受過程和結果。 方向對了,慢慢走,最快。

聽聽這個故事